近期,中国多地持续出现高温酷热天气,有些地方还出现了人员中暑的案例。有数据称,7月以来,我国中东部出现今年以来最强高温天气过程美林资管,山东、安徽、江苏、湖北、江西、湖南等多地遭遇极端高温。
这等天气下,医生也在社交媒体上呼吁,高温天气别不舍得开空调。而对于劳动者而言,在高温天气下工作,更需注意中暑、热射病等风险。高温补贴,也是在此背景下的产物。
高温津贴,是指企业单位依照省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求,给予在高温天气环境下工作的劳动者的劳动津贴,属于法定劳动津贴。
针对劳动者的高温补贴保障在我国有其历史传承。早在1960年7月1日,《防暑降温措施暂行办法》便首次确立了高温津贴制度;2012年修订的《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第十七条更明确规定:当气温超过35℃的露天作业,或无法将工作场所温度降至33℃以下的室内作业,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发放高温津贴。
在灵活就业人员越来越多的当下,有无数网约车司机、外卖小哥在外辛勤工作。也有些现实的困境滋生。网约车司机每天工作时间较长,夏季一直开着空调,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所以,有些网约车司机为了省钱,不主动开空调。很显然,这对驾乘双方都是糟糕的体验。
当生存成本遭遇服务需求,部分司机选择将空调调至最低档,甚至完全关闭。乘客推开车门迎来的不是清凉,而是闷热的空气。司乘关于“空调大战”的矛盾,变成了一个待解决的问题。
而现在美林资管,事情正在变化。据北京交通,出租车和网约车须按乘客要求开启空调,保持车内温度适宜。网约车平台通过高温补贴等激励措施,鼓励驾驶员积极响应乘客空调需求,提升服务品质。
以行业头部平台滴滴为例,其宣布2025年投入超6亿元,发放高温补贴。滴滴称,平台和司机共担夏日出车成本,鼓励司机配合乘客需求开空调、调节车内温度,努力改善乘客出行体验,也让司机好服务有好收获。
值得一提的是,这件事情,滴滴已经做了3年。从2023年开始,滴滴表示,在广泛听取广大司机和乘客的建议后,启动了“清凉一夏”计划,三年时间投入的金额一年比一年多,从最初的5亿元到现在的超6亿元。
对于滴滴而言,这是一份“额外”的投入,但这其实是一个深思熟虑的结果。
第一,这是平台在“框架”之外,主动做出的措施。由于网约车司机绝大多数是“个体从业者”, 既无传统意义上的用人单位,也未被现行政策明确纳入高温津贴覆盖范围,没有机构给他们发放高温补贴。但滴滴主动承担了这部分成本,它不能被简单概括为平台的“财大气粗”,而是数字经济时代,平台承担的一份企业社会责任。
第二,这是平台听取并综合了司机和乘客两方意见,共同构建的服务生态。2023年,滴滴就提到,是“在广泛听取广大司机和乘客的建议后”,滴滴启动了“清凉一夏”计划,发放高温补贴。
2024年6月,滴滴公众评议会发起的“您希望滴滴提供哪些功能”投票中,“设置车内温度/反馈温度”位列第5。因此,滴滴在App内上线了司乘消息对话模板,若乘客想调节车内温度,可提前与师傅沟通,或在行程中向司机主动沟通表达。
第三,除了真金白银给到司机的补贴之外,滴滴也在通过多种手段来给司机激励。如滴滴推出了免佣卡、流水加速卡等多种激励措施,甚至有“好服务激励计划”,司机报名活动即可获得服务分加分;还有清凉福利站,为司机师傅们发放清凉礼包等消暑礼品。
可以看出,滴滴的高温补贴投入,不仅在优化乘客们的出行体验,更重要的是也在司机侧的持续投入,鼓励司机更有意愿提供好的服务。“滴滴服务好司机,司机服务好乘客”,是滴滴一直以来的倡导,也希望能形成一个正循环。
当然,挑战依然清晰可见。补贴能否精准触达高成本群体?不同车型、地区司机的成本差异如何平衡?这些都需要更精细化的制度设计。
但好在,至少我们能看到,平台在试图寻找一个合适的解题方式。
当零工经济重塑就业形态美林资管,传统劳动保障体系尚未完全覆盖新领域时,头部平台以市场化手段填补制度空白,其探索具有公共价值。
鑫东财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