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堂书单 深资管
读一本书 懂一段史
学堂君:1966年的台湾,一位身患绝症的哲学家在病榻上完成了毕生最重要的著作。彼时,海峡两岸深陷意识形态的剧烈震荡,传统文化被推上审判台,西方思潮如洪流般涌入。中国文化的出路究竟在何方?是固守孔孟之道,还是全盘拥抱西方?抑或有第三条路?这位学者用一本巨著给出了回应——他叫殷海光,这本书就是《中国文化的展望》。
《中国文化的展望》
殷海光 著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出版年 2024年9月
豆瓣评分:8.6深资管
殷海光并非是空想家,他是西南联大培养的逻辑学家,师从金岳霖,在生命的最后三年,他将毕生思考熔铸成这本文化诊断书。书中没有浮泛的“中西优劣”争论,而是以社会科学的角度,剖析中国百年来的文化激变:
“天朝型世界观”的崩塌:从“我族中心主义”到被迫直面西方冲击;
四条歧路之困:揭露“抱残守缺”的僵化、“中体西用”的空想、“全盘西化”的虚妄,最终指向兼容并蓄的必然;
五四的双重性:肯定其打破“长老至上”的启蒙价值深资管,却痛惜其因“科学精神薄弱”沦为情绪化运动。
殷海光
书中三大思想利刃,至今锋芒不减:
1. 戳破文化幻象的实证精神当别人争论“儒家是否该复兴”时,殷海光追问更本质的问题:什么是文化本身? 他用6组定义拆解“文化”迷思——从历史规范到心理结构,揭示文化是流动的有机体,而非静态标本。
2. 最低限度的“普世底线”他直言:所有文明冲突的背后,需守住一条共同底线——制度层面的民主与自由。这不是西化专属,而是人性尊严的保障。例如“民主”四优势的著名论断:
“数头不必砍头”(和平政权更迭)“限制镇制权”(公权力制衡)这一洞见,超越同时代陷入“体用之争”的学者,直指制度文明的核心。
3. 道德重建:在传统的废墟上种新树孔制崩溃后,道德如何重建?殷海光的方案毫无教条气:萃取“孔仁孟义”的伦理内核,嫁接佛家慈悲、基督博爱,浇灌以人本主义精神。他拒绝将传统扔进垃圾堆,也反对复刻旧礼教,而是呼唤一种“有根的现代性”。
图书实拍
许倬云赞叹此书“见解精辟,行文雄辩”。它没有给出简单答案,却授人以思想的罗盘:当我们剥离“义和团式排外”或“自我殖民化”的极端,终将发现,“真正的文化自信,源于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对普世价值的勇敢接纳。”
56年过去,殷海光的生命早已燃尽,但这本遗著仍在叩击每一代人的心灵。他在风雨如晦的年代,为中国文化画出清晰的坐标:不匍匐于古人,不跪拜于西方,以理性重建尊严,以兼容再造文明。
若你也在思考“我们是谁,去向何方”,这本书绝对值得一读。
目录 · · · · · ·
第一章 天朝型模的世界观第二章 什么是文化?一 清开道路二 文化的定义第三章 文化的重要概念一 文化的变迁二 本土运动三 文化的罗聚形态四 文化的特征五 文化价值与生物逻辑过分违离的问题六 文化对文化的倚赖七 历史与文化八 文化的繁缛化九 文化理想与文化现实十 文化与价值十一 文化的普同基础和特殊形色十二 文化所在的层次、原料和功能第四章 近代中国文化的基线一 家二 中国社会的基型三 社会的层级四 我族中心主义五 离隔和心性凝滞六 合模要求七 长老至上八 地位与声威要求九 两性分别森严第五章 中国社会文化的激变一 家庭的瘦化二 孔制崩溃三 本土运动四 代间紧张与冲突第六章 一个长久的论争第七章 保守的趋向及其批评一 一个论辩二 保守主义者的特征三 保守主义的基本观念四 保守主义的批评五 保守主义的社会文化功能第八章 自由主义的趋向一 严复二 谭嗣同三 梁启超四 吴虞五 胡适六 吴稚晖第九章 西化的主张一 西化言论的选样二 对西化主张的批评第十章 中体西用说一 时代的背景二 中心的论旨三 批评的分析四 影响扩大的原因五 一个翻版第十一章 现代化的问题一 西方近代文化的扩张二 中国现代化的发展三 现代化的涵义四 科学与社会第十二章 民主与自由一 民主与自由不是一件事二 对民主的正反两种看法三 民主的优点四 民主的后进问题五 中国的民主问题六 自由的涵义第十三章 世界的风暴(存目)第十四章 道德的重建一 民初人物的错误观念二 传统德目的今观三 我们所需的德目四 东西道德的整合五 新人本主义第十五章 知识分子的责任一 怎样才算是知识分子二 知识分子的失落三 时代环境的透视四 知识分子的责任附录一 读殷海光著《中国文化的展望》(许倬云)附录二 有关《中国文化的展望》的几个问题——并答许倬云先生(殷海光)附录三 殷海光遗著《中国文化的展望》我评(金耀基)附录四 我对中国哲学的看法附录五 殷海光最后的话语附录六 病中语录英汉对照表人名名词
---------- 完----------
秦汉史、唐宋史、明清史等,点下方查阅
鑫东财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