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蜀汉阵营中红涨股票配资,魏延绝对算得上是一员虎将。这个出身行伍的将领,从刘备入川时就追随左右,屡立战功。汉中之战时,魏延更是被刘备破格提拔为汉中太守,地位甚至超过了老将黄忠。刘备曾当着众人的面夸赞魏延,"文长(魏延字)乃社稷之臣,非百里之才也。"
能得到刘备如此器重,魏延自然有其过人之处。
他镇守汉中十余年,将这座蜀汉北大门守得固若金汤。诸葛亮北伐时,魏延更是提出过著名的"子午谷奇谋",主张出奇兵直取长安。虽然这个计划未被采纳,但足见魏延的军事才能。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为蜀汉立下汗马功劳的将领,最终却落得个"谋反"的罪名,不仅自己惨死,还被诛灭三族。更可悲的是,后世戏曲小说中,魏延一直被塑造成"反骨仔"的形象,这个冤屈,一背就是上千年。
展开剩余77%悲惨结局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临终前,他秘密召集杨仪、费祎等人安排后事,特意嘱咐"魏延必反",要求大军撤回时让魏延断后,如果他不从命,就随他去吧。
果然,当杨仪下令撤军时,魏延拒不服从。他愤怒地说,"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这句话本是一片忠心,却被杨仪等人曲解为谋反的证据。
接下来的事情就像一场噩梦。魏延抢先一步烧毁栈道,阻止大军撤退;杨仪则上表刘禅,指控魏延谋反。在双方对峙时,魏延被马岱追斩,首级被杨仪踩在脚下羞辱。更残忍的是,魏延三族都被诛灭,可谓惨烈至极。
谋反真相
仔细分析史料就会发现,魏延"谋反"的罪名根本站不住脚。如果他真有反心,完全可以带着汉中精锐投奔曹魏,何必非要和杨仪争权?《三国志》明确记载,魏延当时的诉求只是"继续北伐",这分明是一个老将对未竟事业的执着。
问题的关键在于,魏延与杨仪长期不和。诸葛亮在世时还能压制二人矛盾,但诸葛亮一死,杨仪就迫不及待地要除掉这个政敌。所谓"谋反",不过是杨仪一手策划的政治陷害。就连后来继任的蒋琬都承认,"魏延当时只是要杀杨仪,并非背叛国家。"
更讽刺的是,害死魏延的杨仪自己也没落得好下场。回朝后他因不满官职安排,竟说出"早知如此不如投魏"的狂言,最终被流放自杀。这场内斗没有赢家,却让蜀汉损失了一员大将。
诸葛亮两难抉择
诸葛亮临终前对魏延的预判,暴露了蜀汉政权的深层问题。作为荆州集团的代表,诸葛亮必须确保权力顺利交接给蒋琬、费祎等荆州人士。而魏延作为益州本土将领,天然被排除在核心圈之外。
更深层的原因是魏延的性格缺陷。他"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这种桀骜不驯的作风让讲究秩序的诸葛亮难以放心。特别是在北伐失败、朝局动荡之际,诸葛亮宁愿错杀也不愿冒险。
但诸葛亮可能没想到,他这一安排不仅害死了魏延,更造成了蜀汉内部难以弥合的裂痕。此后益州本土势力与荆州集团矛盾加剧,为蜀汉灭亡埋下伏笔。
历史评价
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魏延的形象被不断丑化。陈寿在《三国志》中尚能秉笔直书,但到罗贯中笔下,魏延就成了"脑后有反骨"的奸人。戏曲中更夸张,直接给他安上"三姓家奴"的恶名。
直到近代,史学家们才重新审视这段公案。钱穆先生指出,"魏延之死,实蜀汉一大损失。"现代研究普遍认为,魏延之死是蜀汉内斗的牺牲品,他的军事才能本可为蜀汉续命。
魏延的悲剧提醒我们,历史评价往往充满偏见。一个为国立功的将领,只因为站错队、性格直,就被钉在耻辱柱上千年。这样的冤屈,在历史长河中又何止魏延一例?或许正如那首古诗所写红涨股票配资,"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发布于:江西省鑫东财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